異位性皮膚炎
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,是一種與遺傳及環境皆有關的慢性、反覆發癢的皮膚炎。在台灣,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兒愈來愈多,根據調查發現,台灣的兒童約有6%患有異位性皮膚炎,而且比例正逐年增加,這可能與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。
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兒童三大過敏疾病中最早發病的過敏症。當具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出生後與週遭環境及食物中的過敏原接觸後,會造成個體被敏感化,而引發過敏疾病。過敏兒常會在出生後1~2個月大時,在雙頰及前額出現乾燥脫屑的濕疹 (異位性皮膚炎),之後容易演變為氣喘與過敏性鼻炎。這樣的過敏反應發展進程就是所謂的過敏疾病進行曲(異位性皮膚炎→氣喘→過敏性鼻炎)。
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及病程
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的年紀會有不同的症狀:小嬰兒約1~2個月大時會在前額、臉頰、耳頸部的皮膚出現乾燥脫屑的劇癢濕疹;之後濕疹的發生部位會逐漸移行到四肢及軀幹,一般而言,一歲大後的幼兒主要在手肘凹窩、膝蓋窩及頸部等皮膚皺折處出現癢疹。約莫兩歲左右,有些小孩皮膚的症狀會改善,但有些小孩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會持續到成人,甚至終生存在。成人期的異位性皮膚炎會在四肢皮膚出現慢性苔蘚化濕疹,皮膚粗粗厚厚的,就像犀牛皮,所以也被戲稱為牛皮蘚。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特徵就是「癢」,皮膚也因為長期騷抓,容易遭受細菌感染而引起膿痂或蜂窩組織炎,增加了治療的困難。
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
(一)注意皮膚的保養
1. 洗澡
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特徵是皮膚出現癢性濕疹,有些父母以為濕疹即是寶寶皮膚不乾淨,就努力地幫寶寶洗澡,甚至一天洗好幾次澡,殊不知這樣反而加重病情,因為過度的沐浴,尤其若加上水溫太高會把保護皮膚的油脂洗掉,皮膚變得更乾燥,更易發癢。所以,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建議只用清水或過敏肌膚專用的沐浴油、肥皂洗澡,在洗完澡後皮膚還未全乾時,可塗抹乳液或凡士林…等潤膚劑使皮膚保持水分,在濕疹的部位可抹上醫師所開的藥膏,如此,將可大大改善病人皮膚狀況並減少癢感。
2.季節變化
過敏性皮膚夏天怕流汗,冬天怕乾燥,因為出汗會加重癢感,而乾冷的天氣會使得原本就乾燥的肌膚龜裂脫皮,加重皮膚過敏症狀。所以,夏天悶熱時,適度使用冷氣機,避免劇烈運動,流汗時用平滑毛巾擦汗﹔冬天乾燥,可使用乳液或凡士林…等潤膚劑保護皮膚。
3.衣著
從前老一輩的人總認為,小嬰兒就應該穿很多衣服免得受寒,殊不知穿過多的衣物,容易出汗反而加重癢感,所以,穿著只要適量就好。此外,尼龍、羊毛的衣料較易刺激皮膚,純棉的衣料較適合過敏膚質。所以,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建議穿寬鬆純棉的衣著。
4. 避免皮膚接觸刺激物:
清潔劑、消毒水…等化學製劑易刺激皮膚,過敏性皮膚患者應避免接觸,以免加重皮膚症狀。
(二)適當的藥物使用
1. 口服抗組織胺止癢
目前大多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,有較長效的止癢效果且無嗜睡的副作用。
2. 濕疹部分可局部塗抹抗發炎藥膏
局部類固醇藥膏對於濕疹有很好的療效,但是由於類固醇藥膏種類繁多且強弱有別,所以,需要在醫師的指示下,依病情的輕重及濕疹的部位來使用,才能安全且有效的達到治療效果。最近,有一種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藥:外用FK506(tacrolimus)藥效可媲美強效型的類固醇藥膏,卻無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,提供患者另一種治療的新選擇。
3. 皮膚有續發性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
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因長期騷抓,易有細菌感染。局部感染可塗抹抗生素藥膏,若廣泛感染則往往需要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治療。
4. 光照療法:對於一些難纏的病症且對所有藥物都無效時,可考慮光照療法,對於部分患者有很好的療效。
(三)避免接觸過敏原
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過敏疾病,而過敏疾病主要是與過敏原接觸所引起。所以,避免接觸環境中的過敏原(如:塵蟎﹑蟑螂﹑黴菌﹑狗毛﹑貓毛…)及減少攝取易引起過敏的食物(如:牛奶﹑蛋白﹑海鮮﹑花生…)可減少皮膚過敏的症狀。
結語
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是一項長期的工作,除了在醫師的指示下,內服或外敷適當的藥物來減輕症狀,更需要父母幫忙找出使病童濕疹惡化的刺激因素,而逐一改善或避免才能達到根治疾病的目標。
作者簡介
小太陽診所 黃群峰 醫師
學經歷
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
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碩士
國立陽明大學、國防醫學大學講師
高榮小兒科主治醫師
榮民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兼過敏疾病中心主任
榮民醫院耳鼻喉科過敏鼻炎特別門診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