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位性皮膚炎
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,是一種與遺傳及環境皆有關的慢性、反覆發癢的皮膚炎。在台灣,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兒愈來愈多,根據調查發現,台灣的兒童約有6%患有異位性皮膚炎,而且比例正逐年增加,這可能與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。 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兒童三大過敏疾病中最早發病的過敏症。當具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出生後與週遭環境及食物中的過敏原接觸後,會造成個體被敏感化,而引發過敏疾病。過敏兒常會在出生後1~2個月大時,在雙頰及前額出現乾燥脫屑的濕疹 (異位性皮膚炎),之後容易演變為氣喘與過敏性鼻炎。這樣的過敏反應發展進程就是所謂的過敏疾病進行曲(異位性皮膚炎→氣喘→過敏性鼻炎)。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及病程 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的年紀會有不同的症狀:小嬰兒約1~2個月大時會在前額、臉頰、耳頸部的皮膚出現乾燥脫屑的劇癢濕疹;之後濕疹的發生部位會逐漸移行到四肢及軀幹,一般而言,一歲大後的幼兒主要在手肘凹窩、膝蓋窩及頸部等皮膚皺折處出現癢疹。約莫兩歲左右,有些小孩皮膚的症狀會改善,但有些小孩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會持續到成人,甚至終生存在。成人期的異位性皮膚炎會在